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取消监理初检和业主中间验收,质量管控重点举措

来源:昌建集团

浏览量:1239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8日


 
近日,国网公司下发了基建〔2018〕1104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工程质量管控的重点举措》,此文为输变电工程质量管控的重磅通知,可以预知明年的质量管控是重点工作,以下为全文:
为深入践行国家质量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公司质量强网要求,在抓落实、促提升上下功夫,推动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公司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输变电工程质量管控重点举措如下: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质量管控的核心理念
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意识,坚持安全、优质、经济、绿色、高效的电网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电网高质量发展。
(二)质量管控的总体目标
各级管控责任有效落实:各级单位及关键人员质量管理责任清晰,关键环节管控责任及监督责任到位。
质量通病问题有效治理:有效解决当前质量过程控制不严、质量验收把关不到位等质量管理通病问题;有效治理现场实体质量通病,影响功能性和安全性的质量缺陷大幅下降。
整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创新引领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提升,优质工程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以点带面推动公司输变电工程建设整体质量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质量管控的总体思路
强化过程管控:落实“一次成优、过程创优”要求,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控制,强化工程设计源头控制、设备物资进场验收、施工过程工艺控制、设备安装调试、工程验收启动等全过程关键环节的质量管控,确保关键环节管控责任落实到位。
完善管控机制:建立健全输变电工程规范培训调考、标准工艺应用、通病治理销号、随机抽查监督、实测实量检验、分级达标创优、质量责任倒查等长效机制,提升质量管控工作实效。
严肃考核问责:严格落实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责任,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严抓严管、力求实效,严肃质量问题责任倒查和考核问责,着力提升质量管理的执行力和穿透力。
二、重点举措
通过抓实质量终身责任制、材料物资质量管控、施工过程质量管控、质量逐级验收、质量抽查监督、质量通病防治、工程达标创优、质量专业队伍建设(“八个抓实”),推动质量管控责任有效落实、质量通病问题有效治理、整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一)抓实质量终身责任制,严肃质量责任倒查追究
明晰工程参建各方质量法律责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明晰公司各级单位及项目业主、监理、施工、勘察、设计、物资各方的质量责任,纳入相关合同条款,强化建设管理单位(监理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
实施质量管理关键人员实名制管控。开工前,建设质量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执业资格、所在单位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及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报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强化工程建设质量关键环节责任落实实名制“痕迹化”管理,工程竣工投产后,在建筑物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实行质量责任终身追溯。
建立质量责任倒查追究机制。在过程质量验收、启动验收、达标投产、创优检查中发现存在质量管控责任不落实、存在功能性缺陷或影响安全运行问题的,依据公司安全质量责任量化考核办法,严肃倒查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质量管控相关责任。
严肃开展质量事件考核问责。对公司各类质量检查、施工安装调试等建设中发现的突出质量问题,要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质量事件调查管理办法》,进行质量事件认定,同时定期提取公司质量监督管理系统中因基建原因引起的工程建设质量事件,依据质量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有关规定,视质量事件等级,对主要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通报批评、量化考核、限制授标、损失索赔、依法追责等处罚。
(二)抓实材料物资质量管控,严格准入把关及考核
统一规范材料检测试验工作。公司发布检测试验清单及标准要求(另发),规范编制输变电工程材料检测及试验计划,严格执行各项标准清单,建立与工程实际相关的检测试验过程管控台账,做到周更新、月审核,解决检测试验管理何时检、检什么、怎么检等问题,确保检测和试验项目完整、标准准确、过程规范及数据真实,夯实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基础。对于出具虚假试验检测报告的单位实行“黑名单”管理。
严格现场到货五方验收把关。严格执行设备物资到货五方(业主、监理、施工、厂家、物资)联合验收工作制度,认真查验设备物资规格、型号、技术参数、质量技术文件等。加强设备质量检测验收管理,依托技术监督单位,提升省公司、建设管理单位设备质量检测能力,加强设备开箱检验工作深度,确保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设备、附属设施及安装说明满足电气设备安装相关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及时发现设备质量缺陷和隐患,减少不合格、缺陷设备进入安装环节,防止“先天性”通病发生。
强化现场设备安装衔接配合。明晰设备供应商及施工单位职责界面及协同要求,明确设备安装主体责任是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负责技术服务与指导。针对主变、高抗、GIS等主要设备,建设管理单位要组织施工单位与设备供应商签订有关协议明确安装职责界面及分工配合要求,监理单位负责现场监督落实。
严格设备供应商资信评价及应用。建设管理单位要及时上报供应商供货履约、现场安装技术服务、售后服务、设备质量事件等信息,公司、省公司通过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机制应用到设备招标、采购等环节,促进源头治理和质量问题高发环节质量管控。建立“问题多发”重点管控机制,对多次出现问题或反复出现同类问题的厂商、设备等,进行“风险预警”,采用提高方案审查等级、技术负责人到岗履职等多种方式强化管控,严格试验把关。
(三)抓实施工过程质量管控,提升过程创优能力
严格标准工艺示范引领及全面应用。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标准工艺示范活动,依托标准工艺培训基地或标准工艺示范工地,开展广泛示范交流,以点带面提升标准工艺应用水平。每个工程在项目管理策划阶段明确标准工艺执行清单,业主(监理)项目部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公司每年度统一开展标准工艺研究和施工工艺创新工作,及时总结工程建设中的工艺成果,不断丰富标准工艺内涵,持续提高标准工艺的先进性、实用性。
严格施工方案质量控制措施执行。落实施工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施工方案审核把关职能,重点审查方案中进度安排合理性、施工工艺流程、关键技术要点等,从施工措施源头筑牢质量管控基础。狠抓施工方案质量保证体系人员履职、质量保证措施有效执行,落实材料供应、进场验收及检测检验要求,杜绝质量控制措施“两张皮”现象。
严格设备安装关键环节工艺管控。严格落实公司设备安装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管控要求,全面应用标准化作业指导文件。加强安装环境管控,倡导采用GIS移动厂房等先进手段提高安装标准,逐步推行工厂化安装、无尘化作业,探索数字化、可视化方式实现重要设备安装关键参数及过程实时在线监控。所有GIS安装作业现场必须安装温湿度、洁净度实时检测设备,实现对环境条件的实时查询和自动告警,确保安装环境符合要求。强化安装记录管理,规范设备安装工序交接及厂家验收程序,确保“对本道工序负责、对上道工序监督、为下道工序服务”。强化监理监督履职,严格落实监理现场监督、旁站及见证责任。
(四)抓实质量逐级验收,确保验收把关到位
简化优化质量验收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国家建设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优化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验收流程,缩减验收层级,取消监理初验和业主中间验收环节。施工单位负责做实三级(班组、项目部、公司)质量检验,监理单位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做实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建设管理单位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做实单位工程验收、竣工预验收、启动验收。加强各级验收消缺管理,防范质量缺陷或问题在下一环节重复出现。
建立质量验收责任清单及表式。根据简化优化后的质量验收流程及验收责任主体,制定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将标准工艺应用、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执行、质量通病防治等内容纳入质量验收,明确验收节点、程序、标准、责任人、方法、要求等,将质量验收责任落实到人,统一验收内容及深度要求,提升质量验收标准化水平。
实施现场质量验收“三实管理”。实行质量验收负责人“实名制”备案,依据质量验收责任清单,施工、监理在编制、审核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范围划分表的同时将验收责任人名单向业主报备。规范验收数据实测实量及实时记录,各级验收人员到工程现场对实体质量进行实测实量,实时记录验收数据,确保验收数据真实、可追溯。量化质量验收标准,将“符合设计规定”改为设计具体要求,将实测实量抽样数据与质量标准进行比对,自动计算出合格率,并判定检查结果是否合格,对验评检查记录中验收结果进行合格数量统计,自动生成验收结论。对于未达标项及时拍摄照片并下达整改通知单,监督责任单位及时闭环整改“销号”。
强化隐蔽工程质量检查验收。严格执行隐蔽工程验收程序,隐蔽工程必须经施工自检合格后报监理进行验收,未经验收通过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全面落实数码影像、隐蔽记录等过程资料留存的要求,确保隐蔽工程质量可追溯。公司组织编制隐蔽工程数码照片采集范例,指导现场操作实施。
(五)抓实质量抽查监督,建立实测实量核查机制
引入实测实量技术手段。公司统一发布实测实量项目及仪器配置推荐清单(详见附件),组织编制实测实量操作手册,逐步规范工程实体质量实测实量程序、取样方法、测量操作、数据处理等具体步骤和要求。各单位要结合实际配备检测仪器,并逐步完善,组织开展实测实量专项培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严抓过程及成品质量抽查。施工单位通过阶段性公司专检监督施工项目部、班组质量责任是否履行到位、质量行为是否规范、抽查工程实体质量是否受控。监理单位通过检验批、分部、分项验收等监督施工单位质量责任是否履行到位、质量行为是否规范、抽查工程实体质量是否受控。建设管理单位通过现场“四不两直”督查、单位工程验收、竣工预验收、启动验收监督参建单位质量责任是否履行到位、质量行为是否规范、抽查工程实体质量是否受控。省公司通过现场“四不两直”督查、达标投产考核优质工程金银奖初评等方式监督建设管理单位质量责任是否履行到位、抽查工程实体质量。总部通过现场“四不两直”督查、省公司达标投产考核项目质量随机抽查等方式,监督省公司质量责任是否履行到位、抽查工程实体质量。必要时可采取“破坏式”抽查。
逐步建立质量抽查长效机制。各级质量抽查监督要逐步开展实测实量,用“数据”说话,有效验证工程实体质量及质量管理行为,复核检验批、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验收工作“真实”开展情况,严厉打击验收走形式、弄虚作假,倒逼各级单位扎实做好逐级验收工作。
(六)抓实质量通病治理,实施年度滚动销号
建立年度质量通病防治清单。建立输变电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问题数据库,分层级定期统计分析质量通病,梳理影响工程安全性、耐久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定整治重点,结合地域、环境特点,研究完善质量通病治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公司每年年底统计分析年度质量检查及验收问题,形成下一年度质量通病防治清单及防治指导手册。
严格质量通病防治清单执行。各单位依据公司发布的通病防治清单及指导手册,强化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施工安装质量缺陷的防治,跟踪考核治理效果,对同类质量通病重复发生的单位加大考核力度。
聚焦重点提升通病治理实效。各单位开展通病治理工作时要遵循“标本兼治、务求实效”的原则,杜绝走形式、走过场,杜绝作表面文章,确保通病治理工作取得实效。现场业主(监理)项目部加强施工过程日常质量巡查、检查,依据相关规定形成检查记录或整改通知单,并监督施工单位及时做好闭环整改。各单位结合“四不两直”督查,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并责令相关责任单位及时进行闭环整改。
(七)抓实工程达标创优,以点带面提升整体水平
严格开展达标投产考核。省公司按照公司优质工程标准严格开展达标投产考核,公司对省公司达标投产考核工作严格开展督查,将抽查项目通过达标投产考核作为省公司参与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金银奖评选的基本条件。对存在影响使用功能和可靠运行等关键质量问题的工程,进行质量责任倒查追责,对相应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高标准统筹推进工程创优。全面落实安全、优质、经济、绿色、高效的电网发展理念,加强工程创优策划及实施,创新引领推动公司质量整体水平提升。公司每年组织开展输变电优质工程金银奖评选,突出实体内在质量、功能完整性、安全运行可靠性等关键核心要素,严格评选出各电压等级的“标杆”工程,并择优推荐部分项目参评国家级优质工程奖项。加强创优工程的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质量观摩及交流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严格执行达标创优“否决项”。结合工程实际每年修订并发布达标投产考核、优质工程金银奖评选“否决项”清单,对存在达标创优“否决项”的工程项目严格落实“一票否决”,进一步强化达标创优“否决项”的刚性执行。
(八)抓实质量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关键人员业务能力
加强质量专业人才梯队建设。省公司、建设管理单位要加强质量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质量管理岗位人员配置到位、能力达标。监理单位要加强总监及专业监理工程师队伍建设,确保满足现场工程质量验收、监管能力需要。施工单位要加强专业化质检力量,加强质量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强化班组质检、项目部质检、公司级专检工作。
严格开展质量专业培训调考。公司每年度发布输变电工程建设现行主要规程规范、通用制度、标准工艺目录,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对重要技术标准、文件要求进行系统讲解、深入解读,方便现场操作、执行。各单位结合实际强化规程规范及标准工艺专题培训及调考,切实提升一线人员质量管控能力及水平。
严抓质量关键人员履职管控。结合“一人一卡”实名制管控要求,建立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单位、项目负责人、各级质量验收人员数据库,统一管理评价。应用安全质量责任量化考核,加强各级质量管理人员、项目部和班组质检员履职能力的考核评价,建立考核淘汰机制。
加强两级质量专家队伍建设。公司及省公司分别组建质量专家队伍,承担质量抽查监督、达标投产考核、优质工程金银奖评选等工作,对质量专家定期开展培训,及时掌握最新管理要求及技术标准,建立“能进能出”的考核机制,杜绝“专家不专”现象发生。
加强重点单位重点工程支撑。对雄安新区电网、特高压工程、“煤改电”项目等国家重点工程加强质量管控资源配置,加强对重点工程的过程检查与指导,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把关,强化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打造国家一流精品工程。对于质量问题多发、易发的单位、项目实施质量管控“精准帮扶”。公司组织国网交流公司、直流公司、经研院、中国电科院等技术支撑单位实施“精准帮扶”,在质量管理策划、施工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试验调试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支撑。
三、落实要求
(一)狠抓落地。根据公司统一部署,以“抓实质量管控,提升质量本质水平”为目标,结合实际推动以上举措落地,自加压力、传递压力、保持动力、务求实效,坚决杜绝落实要求形式化。
(二)加强总结。鼓励和引导各单位结合实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推动工作要求落地,加强沟通汇报,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注重工作经验总结,建立长效机制。